观鸟之旅
首页>>新闻与活动

非凡十年·8个维度看盐城丨高度:久久为功沿海绿城绽放新魅力

发布日期:2022/10/10  点击次数:36

坐拥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碳汇、森林碳汇、湿地碳汇优势叠加……盐城生态底色鲜明。

世纪公园(摄影:李思远)

一个城市的底色,决定了这个城市的高度和厚度,也决定了这个城市发展的内涵和品质。绿色始终是盐城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最大的潜力所在。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2017年,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2018年,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响应中央号召,顺应时代要求,回应群众期盼。盐城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两山”理论的实践典范,为全球生态治理和美丽中国建设贡献更多盐城智慧。

由此,盐城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以“论”与“干”的结合,向着“生态盐城绿色崛起”根植动人故事——

从丹顶鹤的家园、麋鹿的故乡,到“世界湿地之都,仙鹤神鹿故里”,再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十年深耕厚植,盐城生态环境实现从“盐田滩涂”到“世界遗产”的蝶变。

“盐城蓝”持续刷屏,空气质量全国领先,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十年战略坚守,盐城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从汽车“一业为主”到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多轮驱动”,一批具有盐城特色的产业地标加速崛起,十年接续发力,产业“趋绿”成盐城经济发展亮点。

生态文明建设,彰显历史担当,也蕴含治理智慧。十年来,“绿色”和“生态”始终是盐城科学发展的“主旋律”。十年来,盐城不断深化、细化绿色发展理念、路径、制度,一系列高屋建瓴的顶层设计,如水银泻地般助推生态文明快速推进。当前,竞逐绿色低碳新赛道的抉择担当,“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崭新定位,与盐城多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一脉相承,更是盐城绿色发展实践的升华。

答好时代考题 “皇冠明珠”愈发闪耀

秋意日深,盐蒿渐红,盐城黄海湿地如同打翻的调色盘,色彩斑斓,美不胜收。滩涂上,一波又一波“鸟浪”蔚为壮观,更让人惊叹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生态之变,提发展之质。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并在绿色转型中率先作为,以湿地申遗为抓手,全力答好新时代的“生态考题”。

世界自然遗产是全球生态保护领域的“皇冠明珠”。2019年7月5日,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成功申遗,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我国滨海湿地类型世界遗产空白。今年6月,盐城获评“国际湿地城市”,再添一张耀眼的国际名片。

稻田阡陌,白鹭竞飞,位于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南二实验区的川东港南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工程呈现一片生态和谐景象。该工程是盐城首个“农业+”生态修复试点,目前一期820亩已完成,二期800亩预计年底竣工。

从“人鸟争食”到“为鸟留食”,修复区耕地中保留部分稻谷作为鸟群的“口粮”;探索引入风电项目生态补偿资金用于生态修复;全国首笔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蓝色碳汇贷落地……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工程,是盐城创新生态环境治理理念、治理模式的实践。

后申遗时代,盐城市加大湿地保护修复力度,试点开展“生态岛”建设,着力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一个个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为鸟类等更多生物打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家园、新乐园。

“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被写入市党代会报告,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盐城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我国首个海岸带遗产地生态修复项目,获得中央财政3亿元的支持,计划2023年完成。

目前,盐城已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地级市,建有九龙口、大纵湖2处国家湿地公园,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62%。

推广盐城经验,积极配合国家二期申遗,推动成立迁飞路线城市联盟,研究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推动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升格为全球滨海论坛……眼下,盐城正不断放大“世遗效应”,积极拓宽国际“生态朋友圈”,探索以生态合作引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

厚植绿色家底 生态福祉人人共享

从高空俯瞰盐城市区,可以看到一圈绿色沿着绕城高速环抱着城市,宛若一条翡翠项链。经过两年的全力推进,84公里环城高速圈生态廊道展露芳容,有效构建市区生态保护屏障,保障新增生态空间为“绿”所用、为“民”所用,让更多市民享受“生态福利”。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对于环境意识日益增强的老百姓来说,节能减排、环境考评的数据达标是硬杠杠,而看得到蓝天碧水,才是最直观、最真切的感受。

近年来,盐城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环境治理不断从“治标”迈向“治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努力使盐城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盐城蓝”品牌被持续擦亮,“盐城好空气”成为重要的城市名片和生态品牌。2021年,全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87.4%,PM_2.5年均浓度28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全省最优、全国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市优良天数比例全省第二。

厚植绿色家底,增加碳汇能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深入推进国土绿化行动,组织实施碳汇造林试点,绿色总量迈上新台阶,绿化结构不断优化,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明显,城市生态品牌进一步彰显。截至2021年底,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536.9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至25.12%,造林总量全省第一,先后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精心守护每一条河流,绘就岸绿景美新画卷。盐城水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2021年,51个省考以上断面Ⅲ类水质比例为94.1%,高于省定目标7.8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51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100%。累计建成农村生态河道3100公里,市区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创成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

污染退、生态进;人类退,鱼鸟归。践行NbS理念,打造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样本”;退渔还湖,九龙口、大纵湖等湖荡湿地“退”出旖旎风光;重塑一城水色,串场河、新洋港、通榆河水清岸绿……进退之间,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独特魅力绽放。

绿色发展,带来的是焕然一新的格局。可喜的是,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盐城人的生态环境意识愈加强烈,绿色行动更加自觉,特别是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正在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推动“两山”转化 “绿色”福利可触可感

“绿”风劲吹之下,碳排放权也可质押融资。8月30日,全国首笔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蓝色碳汇贷——华丰农业1000万元碳汇贷在盐城大丰投放,该笔贷款有效质押品为投放主体远期碳排放收益权。

该笔蓝色碳汇贷款是盐城“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框架体系下的首笔试点,贷款用途为“退渔还湿”后的建川湿地生态修复和高碳汇作物培育。蓝色碳汇贷款创新构建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有效盘活湿地“碳权”,进而推动湿地修复资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为盐城竞逐绿色低碳发展新赛道按下加速键。

盐城版图上的每一寸绿,都是不可多得的生态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盐城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原则,积极拓宽“两山”转化通道,擦亮“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名片,充分彰显盐城自然生态之美、绿色发展之美、历史人文之美。

让生态优势进一步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在不断激活生态产品价值中,“两山”转化的通道已然变宽——

旅游业繁荣发展。十年间,全市海内外游客从2012年1544.8万人次增至2021年37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150亿元增至2021年453亿元,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越来越多农民吃上“生态饭”,念起“文旅经”,端稳产业“金饭碗”。

世遗效应不断放大。去条子泥观鸟,“滩”玩,看日出;到黄海森林公园骑行,度假,“森”呼吸;赏鹤舞鹿鸣、看勺嘴鹬卖萌等黄海湿地特色旅游备受追捧,成为世遗品牌效应加速转化的生动写照。2021年,全市世遗产品游客接待量占比超40%,同比增加32%。

全域旅游逐步彰显。围绕“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等5条文旅经济带建设,整合提升19个市级旅游园区。加快西溪、大纵湖、九龙口等重点项目提档升级,不断丰富产品供给。1518公里美丽乡村公路串珠成链。大丰创成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东台、射阳、亭湖、盐都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

黄海湿地,神奇瑰丽,尽显生物多样性的独特魅力;千里海疆,绵延林海,满眼皆是“生态绿”;点“绿”成金,兴业富民,“生态+”旅游、康养等业态蓬勃兴起……天赋生态家底,必将书写绿色传奇,盐城正用一个个生动实践,走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彰显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为全省全国贡献更多绿色新动能。


来源:盐阜大众报


版权所有: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联系方式:office@ycwnh.com  备案号: 苏ICP备202302871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无意中涉及第三方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会及时回复并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