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江苏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是我国第一处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2019年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我们的可持续利用概念基于《生物多样性公约》(CBD)中的定义,专门划出720亩专用地,通过生态修复、制定管理细则,打造了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同时对自然形成的3000亩黑嘴鸥繁殖地和1万亩雁、鸭类候鸟高潮位栖息地加强保护。两年来,来这里栖息的鸟类新增22个种类,达到410种。
目前已形成4个湿地保护小区,自然湿地保护率超过69%。在完善湿地修复规划编制的同时,全方位地推进沿海湿地修复保护。已完成1.7万亩养殖区退渔还湿,累积整治互花米草1.2万亩;对条子泥北侧湿地修复区范围内划定黑嘴鸥繁殖地2800亩,专职人员24小时巡视管护,保证繁殖地内鸟类繁衍不受人为干扰。
为实现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制定发布了《世界自然遗产可持续发展盐城倡议》,并与中国林科院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盐城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签订了合作协议。
同时,积极推动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不断增强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遗产保护的意识,努力把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推动中国从遗产大国迈向遗产强国。
生态旅游
借鉴瓦登海世界遗产地的经验,该项目聘请国内外生态旅游专家,开展遗产地生态旅游重要节点策划,打造集世遗体验、科学研普、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世界级生态旅游目的地;
盐城通过制定自然保护地控制区经营性项目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特许经营制度,鼓励原住居民参与特许经营活动,探索自然资源所有者参与特许经营收益分配机制;
在沿海规划世遗小镇、特色村,为生态旅游做好配套服务,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区域,打造以头脑经济为特色的园区,让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
绿色农业
发展绿色农业。建立滨海湿地研究基地,进行科学试验,推动生态修复,建立全球水稻栽种、贝类和鱼类养殖、候鸟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兼顾的解决方案;
推动遗产地及周边建立友好型农业,大力发展与保护相一致的生态有机农业,充分利用有机农产品品牌和遗产地理标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申遗也是一种保护,让保护世界遗产有法治保障的支撑,正是为了让保护更加规范、有效和持久。
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
盐城专门制定《盐城市黄海湿地保护条例》、《盐城黄海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及可持续发展三年行动纲要(2019-2021)》、《盐城市湿地保护修复两年行动计划( 2019-2020年)》等法规制度,旨在提高对黄海湿地突出普遍价值(OUV)的保护,遗产地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机构,编制了保护管理规划、划定了明确的保护地边界,并建立了相应的监测体系,进一步促进可持续旅游业和生态保护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