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地的魅力跨越了国界和大洋,将全球的力量和资源结合在一起。
自2017年始,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司、江苏省林业局、盐城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国际研讨会在盐城召开。来自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朝鲜等国家的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围绕国际社会密切关注的世界自然遗产申报与管理、湿地保护保育、鸟类迁徙及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集思广益,凝聚共识,先后发布了《盐城倡议》、《盐城共识》和《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城市联盟工作展望》等重要成果。
国际研讨会
2017年-2019年,盐城市已连续三年成功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会议的议题囊括了黄(渤)海湿地多样性保护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二期申遗工作的推进、环黄海生态经济圈等不同领域。未来,盐城将以制度化论坛为联结纽带、国际化合作为主要方式,现代化成果为实际应用,努力成为沿海湿地保护的全球领先者和绿色发展的自觉领跑者。
目前,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对话机制已成功转型为全球滨海论坛。全球滨海论坛由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组织(CBD)、湿地公约组织(Ramsar)、保护野生动物迁徙物种公约组织(CMS)、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四大国际组织发起倡议并与中国联合举办,旨在推动建立全球滨海保护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
2017年国际研讨会合影
2018年国际研讨会合影
2019年国际研讨会合影
2021全球滨海论坛
设置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研究中心,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伙伴协定秘书处科学部合作,建立和运营迁飞区信息平台,扩展迁飞区网络保护地,推进迁飞区水鸟同步调查与监测、湿地管理教育培训和专家技术服务。
条子泥勺嘴鹬保护论坛
全球勺嘴鹬保护联盟秘书处
依托“一带一路”机制,致力于持续推动与沿线城市在滩涂湿地保护、绿色生态治理和湿地旅游城市建设等领域开展国际合作。
黄海生态区域合作 发挥中韩(盐城)产业园、滨海港工业园区等平台影响力和支撑作用,尝试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内探索跨黄(渤)海生态经济国际合作,从农渔业资源共生共享可持续开发利用、迁飞候鸟保护、海岸线生态安全合作等方面入手,以生态议题填补黄海区域合作议程空白,拓展“一带一路”合作空间,助推地区合作、企业交流、民间互动的新模式。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 成立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盟,旨在建立跨地域、跨机构的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申遗区域保护地联动保护机制,联盟成员单位将强化协同区域内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修复与管理创新实践,为全球滨海湿地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创新典范。
保护联盟
全球迁飞区网络 全球迁飞区网络(Global Flyway Network)成立于2006年,由荷兰科学院院士特尼斯·皮耶斯马(Theunis Piersma)教授领导的来自各大洲的研究人员所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通过与包括黄海湿地研究院在内的全球各国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合作,利用鸟类的卫星追踪、标记重捕和能量补给状况的研究工作,探索重点鸟类的迁徙规律、栖息地选择、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迁徙鸟类的影响。该研究为保护提出了普适性和特定性的建议,同时也为连接不同国家和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全球迁飞区网络
现场调查照片 特尼斯·皮耶斯马教授(右一)
环黄海经济圈具有共同的海洋生态系统、较好的地缘政治优势、良好的开放合作基础、互补的产业发展优势和发达的互联互通条件。
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向南融汇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向北联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经济圈、东北全面振兴,向西承接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进而对接中部崛起战略,向东深化中韩、中朝以及全方位全市域全领域开放合作。鉴于如此重要的战略要冲区域,盐城着力打造全球生态保护示范区、海洋经济引领区、创新发展集聚区和开放合作新高地。
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合作重点包括:
o 构建生态协同保护体系
o 构建区域绿色经济布局
o 构建现代立体基础设施网络
o 构建常态化交流互动机制
o 构建开放合作良好平台
图 79 环黄海生态经济圈
建立流动开放的科研平台——黄海湿地研究院,吸引全球的候鸟型专家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以黄海湿地突出普遍价值及其演变规律、保护管理机制及管理模式为研究目标,为遗产地的保护管理亟待解决的技术瓶颈提供全球解决方案。
盐城黄海湿地保护研究中心
中国滨海湿地高端专业智库
全球湿地治理国际合作平台
盐城市政府发起的民办非盈利研究机构,实行理事会领导的院长负责制。
o 1理事会(决策)
o 2院长(名誉院长、执行院长)(执行)
o 3学术委员会(独立)(咨询)
o 3首席科学家及研究团队、研究所(扁平化管理)
组织架构图(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