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按照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建设,建筑外形设计吸收湿地、丹顶鹤等核心元素,构思取“展翅腾飞”之意。结合原有的拱形建筑形态,生成融合城市文化与城市记忆的新形象。
步入展厅,迎面是一幅色彩明亮的浮雕刻画,展示的是盐城颇具代表性的地理名片“潮汐森林”。
奔涌的海水在潮汐的作用下,在盐城海岸上冲刷出一条条沟壑,从高空俯瞰,犹如一排排大树,蔚为壮观,形成了盐城南黄海辐射沙脊群的光滩、潮沟地貌。
01
海陆天成
本部分将从地理空间视角,划分黄海生态区沿岸(湿地)和海洋两大区域,通过系列场景、综合展台、展品、多媒体展项等手段综合展示黄海生态区滨海湿地资源情况。以重点河口湿地(如长江、黄河等)为切入点,在中国广阔疆域内,探寻由陆向海多种地理环境下的物质交换关系。
场景:黄海生态区滨海湿地典型性景观场景,选取长江口湿地、盐城滩涂湿地、黄河
口湿地、山东长海海岛湿地、辽河口湿地、鸭绿江口湿地六处;
展品:抹香鲸骨架(明星展品),鱼类、底栖类阵列展示;
展项:黄河河口湿地多媒体沙盘、影片演绎等。
02
天际旅程
在九大候鸟迁飞区中,突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选取四个代表性地点制作候鸟场景,展现候鸟生命旅程的几个重要节点(繁殖、停歇、越冬),分别为:西伯利亚繁殖地,俄罗斯达乌尔自然保护区;中国黄海生态区停歇地,盐城黄海滩涂湿地;中国鄱阳湖地区停歇地,鄱阳湖候鸟保护区;澳大利西亚越冬地,澳大利亚Ningallo海岸。将候鸟迁飞相关的知识点汇总为一个单元,凭借趣味性较强的知识点引发观者对候鸟秘密的探究,加深人类对它们生存智慧的认知。
场景:繁衍新生(西伯利亚)、滩涂精灵(中国盐城)、秋鸿有信(鄱阳湖)、冬日
暖阳(澳大利亚);
展品:东亚—澳大利西亚迁飞线路六类主要候鸟标本分类展示等;
展项:全球九大候鸟迁飞线路多媒体地球、候鸟迁飞日记多媒体等。
03
河海交响
大江大河与海洋的共同作用,塑造了盐城漫长的粉砂淤泥质海岸和广袤的沿海滩涂。本部分围绕淤泥质海岸主题,介绍一般淤泥质海岸的分类、特点、全球分布等,围绕盐城的粉砂淤泥海岸,突出其成因、南海辐射沙洲群(潮沟)、生态价值。
场景:盐城淤泥质海岸生态系统剖面沙盘,结合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植被分布景观塑造;
展项:海陆变迁多媒体影片、探秘“海上迷宫”(辐射沙洲群)展项;
展品:土壤、生物适应性等标本。
04
湿地家园
本部分以历史为轴,立足大黄海生态区整体高度,突出盐城的独特性。发掘古射阳湖与盐城早期文明关系,范公堤对历史上盐城地区制盐、农耕和人口的促进等方面展示点,梳理盐城地区人、城市与湿地的关系脉络。 经过近现代曲折探索,到当代生态文明观确立,开启新一轮人、城市与湿地关系进程。
围绕“生态立市”发展战略,从理念创新、统筹规划、产业转型、协同发展四个方面,体现城市与湿地向更为和谐的方向持续发展,并在实践中形成“盐城样本”。在丹顶鹤和麋 鹿的保护与繁殖上,盐城地区成绩斐然。组织“鹤鹿同春”单元,从珍稀动物保护历史、英雄人物(徐秀娟)、重点工作等方面展开介绍。
早期人类活动景观
麋鹿回归场景
05
共同守护
本部分重点介绍国际与中国政府保护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态度、决心和行动,以及
盐城的举措和实践经验,充分体现“生态服务责任担当展示中心”的作用。设立黄海湿地
监测中心,让观众能了解生态区内主要湿地、候鸟及相关监测数据,响应“四个定位”。
盐城湿地与城市发展规划展演多媒体沙盘
黄海湿地监测中心
整个展馆内,除了陈列超过一千件动植物标本的展品,还大量运用了大型数字沙盘、全息展演系统、沉浸式体验、黄海湿地动态监测平台、4D影视厅等各项交互展项目。打造的黄海湿地博物馆之“眼”——黄海湿地动态监测平台,联动全域50处远程监控点位,能够实时展现盐城遗产地相关情况,完整记录整个候鸟迁飞区实时监测数据,助力黄海生态保护。
据了解,与中国黄海湿地博物馆相邻的是去年5月1日建成开放的盐城湿地博物园。“一馆一园”有机组成了丰富而直观的室内与室外、虚景与实景、人文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湿地生态和文化景观。
▲盐城湿地博物园
大美湿地,万物有灵。走进这里,人们就能了解读懂保护湿地的重要意义,以及建设美丽中国的深刻内涵,共同守护好这片属于全世界的自然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