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盐城滨海湿地概述
湿地为地球生命提供物质、能量和生活场所,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珍禽保护区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网络成员,以及东亚—澳大利西亚鸟类迁徙网络成员单位,在国际上拥有重要的保护地位和较高的知名度(李海萍等,2011)。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简称江苏盐城自然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海岸带自然保护区之一,始建于1984 年。盐城自然保护区地处江苏中部沿海,位于东经119°53′45″-121°18′12″、北纬 32°48′47″-34°29′28″之间,海岸线长约582公里,总面积24.73万公顷,其中核心区为2.26万 公顷。其主要保护对象为: 丹顶鹤、白鹳、灰鹳、白头鹤、灰 鹤、黑琵鹭等珍禽以及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系统。
盐城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李江海拍摄,2018年)
盐城海岸带长度超过500公里,跨黄河、淮河与长江口,是黄海生态区最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国沿海保存完好的原始滩涂。江苏盐城海岸带是目前亚洲最大的淤长型淤泥质海岸湿地,是典型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也是世界重要的淤泥质滨海湿地。
盐城湿地保护区范围示意图(刘力维,2013)
二、盐城滨海湿地的地理位置及其地质背景
盐城滨海湿地全境为平原地貌,分属黄淮平原、滨海平原和里下河平原等三大平原。总体地势为南部、西北部向中部、东北部倾斜,地面高程平均约为2.0-2.5m。盐城海岸带湿地的组成,既有宽阔的潮间带, 又有众多河口和盐田;从湿地演变看,既有不断淤涨的滩涂,又有受洋流冲刷的岸线,对全球气候变化极为敏感。
江苏中部的盐城海岸位于扬子陆块东北部的苏北拗陷,是大型陆相的苏北-南黄海南部沉积盆地的组成部分。由于地面不断沉降和相对海平面的周期性上升,该地区自新近纪晚期来形成松散海-陆沉积物相交叠的沉积,其中,新近系和第四系期间形成的地层厚度可达20-400m不等。
(据前人资料)
现今的淮河流域分布图(王义民等,2013)
三、淮河三角洲哪里去了?
盐城海岸带形成历史特殊,长期处于不断的地质变化之中。东岗沙堤持续活动年龄应该比西岗沙堤要短(薛春汀等,2016)。
淮河三角洲形成的时间是7000-aBP.~1128A.D., 持续6000多年,黄河入海河口分布在盐城海岸,携带巨量的来自黄土高原的泥沙迅速入海,造就了广阔的滨海平原和废黄河三角洲平原。
1128年以前,淮河是位于我国东部独立入黄海的一条大河。12世纪,黄河频繁泛滥,干流夺淮入海长达700余年。黄河携带的泥沙将千里长淮下游河道抬高, 淮河丧失了入海排泄的通。1128年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夺淮入黄海,结束了淮河三角洲的地质活动。公元1128-1855年,史称夺淮700余年,古淮河入海水道为黄河泥沙堵塞,从此,淮河改道经长江入海,黄河北迁,遂使淮河三角洲不为人们提起(哈承佑等,2005)。
黄河夺淮期间,洪水在淮河流域泛滥,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和许多支流,水系被打乱,河床越淤越高,成为“地上河”。淮河水无法进入其下游河道,在洪泽凹陷储积,诸小湖塘水位增高,湖面逐渐扩大(张瑞虎,2012)。
黄河下游河道变迁图(据互联网资料)
黄河持续夺淮入海最早是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是年冬, 金人渡河大举南下。南宋东京留守杜充妄图以水为兵, 抵御金兵南下, 遂于李固渡 (今河南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扒开河堤, 人为决河(赵筱侠,2013)。直到1855年黄河自铜瓦厢改道经山东至利津入海,才结束了黄河夺淮 700 多年的历史。
全新世黄河三角洲超级叶瓣分布图(夏非等,2015)
废黄河三角洲沉积范围划分的不同观点(夏非等,2015)
盐城滨海辐射沙脊分布图(赵秧秧,2012)
1128年以前淮河口及其附近海域东北向和东北偏北向波浪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沉积物优势运移方向为SSE ,河口南侧形成两条延伸很远的海岸砂堤(障壁坝-海滩脊),其内侧为泻湖和海岸低地,形成不对称的淮河三角洲。
淮河三角洲发育历经两个阶段:早期阶段为7000 ~3500aBP,东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晚期阶3500aBP ~1128年,西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薛春汀等,2016)。
盐城滨海辐射沙脊分布图(夏娟等,2014)
四、盐城滨海湿地的现今地质变化
1.灌河口-射阳河口岸段:
灌河口-射阳河口岸段属于侵蚀海岸,主要受到海岸侵蚀自然作用的影响。自1855年黄河河道与入海口北迁后,黄河带至该段的泥沙量骤减,致使射阳河以北开始侵蚀,并且现今不再受岸外沙洲的掩护而暴露在南黄海的波浪作用之下。
岸线与浅水区等深线向海突出,使波浪在废黄河三角洲前缘辐合,成为江苏沿海的大浪区。波浪作用将废黄河三角洲海岸的泥沙掀起,又因为靠近无潮点,潮流强大。强大的潮流将波浪掀起泥沙带走,侵蚀严重,造成滩面下蚀海岸线后退。湿地基底流失,潮间带变窄,湿地生物赖生境被破坏,原有的自然湿地大面积被侵蚀掉。人工湿地也正受到海岸侵蚀的威胁,在废黄河口区域,海水也已蔓延至海堤,但是由于向陆方向受到海堤的保护,侵蚀影响已逐渐停止(詹雅婷等,2017)。
(詹雅婷等,2017)
2.射阳河口-斗龙港口岸段
射阳河口-斗龙港口岸段属于淤蚀过渡岸段。随着盐城海岸北段被冲蚀后退,海岸南段淤积增长, 转折过渡点逐渐向南偏移, 淤蚀过渡岸段北界在20世纪1960年代位于射阳港以北, 现在已延伸至射阳盐场。
该岸段1972-1988年期间南移速度为1.1km/年。而在黄河北归后的1855-1972年期间的南移速度0.23km/年,说明近年来的南移速度明显加快。但是,随着该段淤蚀过渡点南移过渡型海岸将南移至受岸外辐射沙洲区域,将使海岸过渡受到泥沙和水动力作用制约,而减慢侵蚀速度,因此南段海岸目前表现为淤积状态。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位于该段。本区湿地面积和分布状况目前整体变化不大(詹雅婷等,2017)。
废黄河三角洲地质演化剖面示意图(夏非等,2015)
3.斗龙港口-港岸段
斗龙港口-港岸段属于淤积型海岸,主要受淤积作用影响。淤积形成的大片湿地已被围垦开发,潮上带已经基本围垦殆尽。围垦后海堤破坏了堤前潮滩原有的泥沙与地形之间的水动力平衡关系,改变了潮滩沉积环境与生境,使潮间带平均年最大淤积速度较正常快10倍多,并有离堤越远淤积速度越慢的趋势。
江苏中部处于黄海旋转潮波和东海前进潮波交汇处,潮波带来的泥沙遇到该段典型的辐射沙洲阻挡,同时受到大片互花米草滩减速,最终沉降下来,导致淤积特征明显,滩涂面积变大,为盐城沿海淤积及滩涂围垦提供了条件(詹雅婷等,2017,闫文文,2012)。
五、湿地保护和管理的挑战
盐城滨海湿地景观类型可以划分为河口水域、盐地碱 蓬滩、芦苇沼泽、互花米草沼泽、耕地、建筑用地、养殖池、盐田和光滩9种类型(谷东起等,2012)。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影响, 自1980年以后,研究区景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自然景观面积减少了33%,人工景观增加了180%。自然湿地中,面积减少最大的是盐地碱蓬滩和芦苇沼泽。
对不同区域的导致湿地退化的主导因素诊断研究表明,灌河口—射阳河口岸段湿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为海岸侵蚀。射阳河口—斗龙港口岸段属于淤蚀过渡海岸,因处于盐城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位置,人类干扰强度不大,湿地退化不严重。斗龙港口—弶港岸段湿地退化的主导因素为人类对湿地的围垦和开发利用活动(谷东起等,2012)。
(谷东起等,2012)
湿地围垦、城市建设、旅游业的发展,使海岸湿地和滩涂不断受到影响,盐城海岸带区域景观格局变得更加复杂化和分散化,景观水平趋于破碎化,海岸带斑块数量增加,最大斑块指数持续下降(何春华等,2016)。
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 滩涂面积会减小,波浪是光滩和盐沼边缘侵蚀后退的主要水动力(赵秧秧,2012),对于缺乏三角洲建设的狭长的海岸湿地具有更加敏感的变化。陆地上河流的排放、农业围垦种植/工业园区开发,对滩涂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
此外,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入海口人工基础设施的建设,均会对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入海河口的港口海岸工程建设不仅通过堤顷拦截沉积物,而且改变区域水动力特征(波浪、海流等)及航道疏竣等方式,从而对海岸地貌发育产生较大影响(吴小根等,2005)。海岸带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会降低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例如过度采捕潮间带底栖生物,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存和提高部分生物的大量繁殖(刘奕琳,2006)
(李海萍等,2011)
江苏盐城滨海街景(李江海拍摄,2018年)
本文据(李江海,2020,《亚洲大地构造》<讲义>)修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