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English

>我们的工作
黄海湿地世界遗产如何可持续发展?
2022年05月16日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在第四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名录,这标志着盐城黄海湿地成为中国首个滨海湿地类型的世界遗产和全球第二个潮间带湿地遗产。作为重要的生态功能区,盐城黄海湿地不仅蕴藏着富饶的自然资源,还具有涵养水源、原料供给等生态价值,是全国最具保护价值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随着经济开发不断向沿海地区推进,持续增强的人类活动强度和不断恶化的地球环境严重破坏了湿地的生态平衡,造成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湿地面积退化等问题。针对上述现象,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对沿海湿地的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作出相应部署。但盐城所处的江苏沿海地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短板”,相关湿地保护政策在客观上制约了地方传统海洋经济的发展,造成周边农户既有利益的损害。因此,若继续坚持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边破坏、边修复”、“明保护、暗开发”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势必会进一步恶化沿海湿地的生态环境。显然,这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相悖。

随着沿海湿地人地矛盾的激化,如何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已经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现有的相关文献主要从湿地环境变化与评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湿地产业发展等方面展开,但已有文献多聚焦于沿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某一层面,而缺乏对湿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的系统分析;同时,盐城黄海湿地作为重要的世界自然遗产,目前还鲜有针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探讨。基于此,本文在SWOT理论框架下,从黄海湿地具备的内在优势和劣势,以及推进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机遇和挑战入手,系统分析现阶段盐城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战略环境,并基于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弱化威胁的原则探讨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这对科学合理地制定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参考价值。

盐城•亭湖 | 丹顶鹤保护区 | 摄于2021年2月


一、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

在管理学领域中,SWOT模型常用于分析一个企业或区域所处的战略环境,具体包含分析对象内部的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的机遇和挑战。为了系统梳理盐城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本文在SWOT分析框架下展开讨论,其中优劣势是指盐城黄海湿地本身在以高质量为导向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内在条件与不足,而机遇与威胁则强调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机遇和潜在的不利因素。

1、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条件

(1)区位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因而在进行区域发展战略部署之前,往往需要综合考虑区位因素以确定发展的方向。从区域层面看,盐城黄海湿地地处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北缘和江苏沿海经济带中部,与上海具有较强的经济关联,受上海经济辐射显著,具有明显的发展潜力;从全国层面看,盐城黄海湿地紧临我国经济发展“点-轴”格局中的江海交汇点,同时又是“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重叠覆盖区域,区位优势显著;从国际层面看,盐城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且为我国三大中韩产业园所在地之一,以韩资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活跃,这有助于推动湿地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2)生态基础良好。生态优势是湿地系统最根本的内在基础,同时也是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盐城黄海湿地是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储备。同时,湿地作为内陆系统与海洋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土壤含有饱和或超饱和状态水分,沉积了大量的营养盐、沙砾等物质,为动植物提供了宝贵的栖息地。盐城黄海湿地水网密集、气候温和,因此生物群落丰富、生物品种多样,其中包含丹顶鹤、白头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白额雁、大天鹅等二级保护动物60余种,各类珍稀鸟类近300万只,良好的生态基础和生物资源为盐城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盐城•亭湖 | 丹顶鹤保护区 | 摄于2021年2月

(3)旅游资源丰富。生态旅游开发是驱动沿海湿地“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要途径。盐城黄海湿地在泥沙堆积、营养盐沉积和风化作用等外力影响下形成沙砾地、牡蛎礁海岸等自然风光,同时具有丰富的植被与生物群落。目前,盐城直接依托黄海湿地资源已建成中华麋鹿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1处,丹顶鹤湿地生态旅游区和黄海森林公园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处。此外,盐城沿海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还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景观,如古代煮海为盐形成的海盐文化、现代滩涂围垦形成的知青文化、当代海洋开发形成的工业文化,分别形成了串场河海盐文化旅游区、上海知青纪念馆、大丰港旅游区等一批与湿地自然生态景观相得益彰的人文景观,展现出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黄海湿地开发模式的演变,这使黄海湿地旅游开发的软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盐城•东台 | 黄海森林公园 | 摄于2020年6月


2、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劣势

(1)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是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基础与基本保障。虽然江苏整体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但是盐城黄海湿地及其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充分。由于成陆时间晚,该地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较低,加之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土质属性较难开发等一系列因素,盐城沿海地区公路密度低、内河航运发展不充分、海港规模小、交通通达度低,不利于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入。落后的基础设施不仅会增加企业生产成本、遏制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还会降低区域对人才的吸引力,甚至导致人才流失。上述情形均不利于黄海湿地高质量发展。

(2)生态承载力脆弱。在气候变化和人类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全球湿地生态系统日渐脆弱,而盐城黄海湿地位于长三角城市群中心区北缘,面临着更大的环境不可持续风险。由于湿地内部元素、结构和环境具有不稳定性,湿地本身对外界环境的变化较为敏感。近年来,湿地过度开发和资源超荷利用等不当行为进一步扰乱了湿地生态系统,加剧了湿地的生态脆弱性,不可持续的人类活动可能会造成湿地生态系统不可逆的损失。同时,长期无节制、无约束的围垦造田、河流改造等经济活动已然导致湿地系统受到破坏严重,加之湿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环境复杂,生态系统要素间关联紧密,进一步增加了湿地生态修复的技术难度和经济成本。因此,脆弱的生态承载力约束了盐城黄海湿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增加了区域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难度。

盐城•亭湖 | 丹顶鹤保护区 | 摄于2021年2月


3、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机遇

(1)高质量发展理念日趋成熟。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步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理念也日趋成熟,这从理论层面为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依据和支撑。一方面,“两山论”为可持续的湿地生态产业化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传统的观念中,沿海湿地由于含盐度高、地质基础差,与其他土地资源相比具有更低的经济价值;而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也限制了周边经济的发展。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则为黄海湿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以高质量为导向的新经济增长模式为产业的生态化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已经逐步摘下“高污染、高排放”的帽子,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迈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降低了其所面临的不可持续风险。

(2)区域发展定位逐步清晰。在国家层面,盐城受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和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的双重约束,前者要求盐城所处的沿海发展带做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后者则强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两者均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在江苏省层面,盐城地处“沿海经济带”与“江淮生态经济区”的叠加区域,一方面要积极谋划和推进现代海洋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则需积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这均与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一致。新的区域发展规划均赋予了盐城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强调生态经济协调的定位,这些均为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

(3)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高。盐城黄海湿地建有湿地珍禽自然保护区和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并先后于1992年和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者还于2015年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2019年7月,盐城黄海湿地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审议通过,以“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为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使得盐城黄海湿地的国际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并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

盐城•亭湖 | 丹顶鹤保护区 | 摄于2021年2月


4、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威胁

(1)产业基础薄弱。产业是支撑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盐城黄海湿地所处的苏北沿海地区产业基础薄弱,黄海湿地绿色发展的外部条件不佳。长期以来,农业在盐城地区经济体系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但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落后。以汽车、机械、纺织和化工为传统支柱的盐城工业系统仍然存在高污染、高排放的现象;而金融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后劲不足。缺乏产业基础和资金投入使得盐城黄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一定的挑战。

(2)技术支撑不足。盐城黄海湿地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同时土壤土质特征和海洋水文条件均从技术和成本等方面制约了该区域的开发和建设,导致沿海地区丰富的海洋资源、土地资源、海岸资源和生物资源难以实现可持续利用。由于湿地土质松软、含水量高,高铁、地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难度均显著提高;在沿海风电、太阳能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布局时,还需要分别防止对鸟类和鱼类的不良影响,这些进一步加大了湿地开发的难度。而目前盐城乃至整个苏北地区科技人才储备明显不足,技术研发水平显著低于苏南等省内其他区域,且驻盐高校在海洋、湿地等学科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较难实现产学研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


虽然各级政府对盐城黄海湿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有了初步探索,但是仍然面临较多问题。结合SWOT分析结果,本文以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弱化威胁为导向,以优劣转化、机威转化、优机强化、威劣弱化为抓手,尝试对盐城黄海湿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展开探讨。

1、完善顶层设计,树立湿地高质量发展理念

首先,盐城黄海湿地的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理念。一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抓住高质量发展理念日趋成熟的时代机遇,重视湿地生态保护、生态治理和生态优化三阶段工作,加大湿地保护力度,积极开展绿色、健康、环保的经济活动,以“绿水青山”促“金山银山”,实现可持续的生态产业化;另一方面,要将绿色发展作为主轴,以区域发展定位逐步清晰为契机,引入龙头企业,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鼓励高新产业和环保企业发展,推进产业的生态化转型。


2、坚持生态优先,构建湿地生态保护体系

盐城黄海湿地在发展过程中要守住良好生态基础的优势,坚持生态优先,构建湿地生态保护体系,从而弥补生态承载力脆弱的劣势。一是要完善湿地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地方部门要加强执法监管,强化法律约束力,保证法律执行严格落实、效果到位;二是要推进完善湿地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机制,形成上级政府宏观调控与基层政府主体责任落实相配合、政府政策干预与市场激励机制相结合的格局,提高管理效率;三是要建立健全湿地保护与发展的评价制度和考核标准,定期进行地方考核,以保障政策的实施效果,提高湿地发展的管理能力。

盐城•东台 | 黄海森林公园 | 摄于2020年6月


3、促进绿色发展,合理开发和利用湿地资源

盐城黄海湿地应充分发挥区位条件优越和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抓住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提高的机遇,从而化解产业基础薄弱、技术支撑不足的威胁。一方面,要鼓励支持海洋资源和湿地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合理开发海洋生物、海底矿物等海洋资源,充分利用潮汐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逐步引入海洋生物和新能源开发等相关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地方政府还应加强与驻盐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合作,着力攻关湿地生态修复、海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提高湿地发展效率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合理开发和完善旅游业,在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开发湿地旅游资源,延长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业附加值,构建开发养老、度假等长线旅游项目与休闲、自驾等短线旅游项目相结合的体系,明确定位,充分拓展旅游项目在苏南和上海等地区的市场。

盐城•东台 | 黄海森林公园 | 摄于2021年2月


4、实现多元共治,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

落实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形成多元共治的黄海湿地开发与保护体系,从而推动区域生产-生态-生活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是区域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政府干预与市场激励机制相结合的重要载体,而建立健全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则有助于实现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互补,协调各方利益,达到全员参与、多元共治、各方共赢的目标。在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的过程中,退耕还湿、项目开发等均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农民利益,为此,政府应明确湿地保护的正外部性属性,向受到影响的农户给予补贴;同时,应尝试在湿地项目开发主体、湿地保护和生态修复主体以及周边农户间构建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市场手段平衡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各方损益,构建“政府主导,市场推动,企业主体,社区参与”的治理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湿地可持续开发格局。


三、结束语


推进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可以有效解决黄海湿地的生态经济发展困境,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实现黄海湿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根据盐城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分析可知,现阶段盐城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既有优势又有劣势,既有机遇又有困难,若不采取科学有效的管控措施,放任自流的地开发会对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盐城黄海湿地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原则,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行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首先,要完善顶层设计,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湿地高质量发展理念。具体而言,一方面,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的法律条文和管理机制,全方位构建湿地生态保护体系;另一方面,则要以生态引领发展,积极引进海洋生物和新能源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独特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推进湿地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生态化转型。其次,还需要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缓解人地矛盾,形成全员参与、多元共治、各方共赢的沿海湿地可持续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优势、弥补劣势,抓住机遇、弱化威胁,从而实现黄海湿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本文以《盐城黄海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环境与实现路径研究》为题刊发于《林业资源管理》2020年第2期

版权所有: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 联系方式:office@ycwnh.com

备案序号:苏ICP备2023028716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有部分内容来自网络,如无意中涉及第三方知识产权,请来电或致函告知,本网站会及时回复并改进。